“雙減”之下,如何給教師減負?這所學校用了“4張清單”
-
作者:
2022-07-21 15:15:55
“雙減”實施已經有一個月,老師們以崇高的教育使命,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奮斗在教育的最前沿。
實踐證明,要“雙減”勢必要增加學校主體責任,增加教師工作壓力,延長教師工作時間?!半p減之下”,教師在課程整合、課堂效率、作業設計、多元評價、精準幫扶、課后服務等方面要花更多的時間、更大的力氣。
有平臺做了問卷調查,“‘雙減’后,教師身邊有哪些變化”的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實施課后延時服務后給教師帶來的影響中,86.4%參與者表示工作量增大,74.4%參與者表示無法顧及自身家庭,64.2%參與者表示工作壓力增大,57.4%參與者表示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在“教師關于‘雙減’最大的擔心是什么”一題中,88.4%參與者表示時間和精力無法兼顧,62.8%參與者表示擔心因為時間,教學質量無法真正提升。僅從基本工作時間來看,從早自習到課后服務結束,部分教師在校工作時間近12小時,這還不包括學校臨時或間隔組織的各項會議或各類班級事務和其他瑣碎事務。工作量呈直線上升趨勢,每天超負荷運轉,除了好好保重身體外,如何化解心理疲憊成了當務之急。
但教師不是鐵打的、鋼做的。長期高壓、高負荷運轉,必定會產生疲憊、焦慮,會影響教師的身體、心理健康。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現象。但“雙減”是大國之重策,必須堅持下去,落實到底。面對這個擺在面前的“兩難”問題,學校管理如何突圍?“雙減”背景下,誰來關心、關愛一線教師?怎樣給教師減負?
開學第一周,集團的3個校區都針對性地制定了給教師減負的任務清單,以清單的形式來聚焦重點、把握要點、緩解痛點。為了給教師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場景,提供安心舒適的工作環境和積極向上的專業發展環境,我們提出理解教師、關愛教師、引領教師、服務教師的“四項清單”,從而激發全體教師的工作熱情。(以集團觀瀾小學為例)
校內制度是給予教師以約束和規范,而人文關懷則是對教師的關愛和理解。有效制度要“取之于師”,才能“用之于師”。各類規章制度出臺前,都要廣泛征集意見,制度出臺后有一個試行期,進行恰當的調整后最終實施。
例如《觀瀾小學教師請假制度》就是自下而上、又從上到下反復研究制定的,里面增設了觀瀾小學特有的“零星假”和“親情假”,考勤打卡有5次補卡機會等。這些都為教師的工作提供了彈性時間。
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是激勵教師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的前提?!昂捌粕ぷ?,不如做出樣子”,要求教師爭先創優,管理者必須先有爭先創優的決心和信心。
所以中層干部兩手抓、兩手硬。例如:干部要每日一巡視,才能做到用腳步丈量管理。行政會上要做分享:讀書分享、管理分享。管理者樹大局、立榜樣,在學校形成團結的凝聚力、率先垂范的號召力、能言善辯的說服力、堅毅強硬的震懾力的良好氛圍。
“以心換心,關愛教師”,關心和嚴格要求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大大小小事情中,我們會關注細節。通過關注教師身心健康,了解教師特殊情況,及時溝通鼓勵和加強福利待遇,增加趣味活動,讓教職工時時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以誠相見,溝通心靈,呈現出一個人人爭先進、奮發向上的良好局面。
文件中提出: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盡管少數教師給行業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但是我們要創造條件,鼓勵和培養教師成才、成名,使廣大教師得到社會、家長的認可和尊重,提高自身的聲譽和社會地位。
在江灣教育集團流行這樣的文化——教師專業發展是最大的福利。
學校對被評為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壇新秀、教學能手的教師,通過家校通、校園網絡、家長會、校園宣傳欄等各種方式向家長、社會廣為宣傳,提高他們的知名度,讓他們也參與學校重大教育教學政策的制定,優先考慮參加上級安排的重大教育教學教研活動,優先安排外出培訓和參觀學習、課題研究等,同時通過發放一定的獎勵津貼以提高名師待遇。
充分利用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帶動作用,一位骨干教師和一個青年教師結成互幫對子,每學期對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研討不得少于3次,名師當好“師傅”,帶好“徒弟”,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學校每年要通過組織優秀青年教師崗位大練兵、名師上示范課等活動,讓全校老師學習他們的先進教學經驗,以便涌現更多的優秀教師。
學校盡可能安排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外出參加各級各類比賽,使他們有更多的施展才華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我們以“浪漫”為底色,打造“五星”服務品牌。發揚“海底撈”精神,將“超前服務、及時服務、微笑服務、暖心服務、便捷服務”貫徹落實。持續關心關注教職工的工作與生活。切實做好新教師的入職入編、人事檔案、工資關系、落戶等工作,使每個新進教師在觀瀾能夠“安居樂業”,安心工作,安心育人。
我們還積極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師生從來就是一個共同成長的共同體,師生是相互影響、共同成長的。只有教師健康、成長,才能給學生更好的發展、成長。